搬到纽约快一个月了,不知道是工作太忙还是跟toxic的同事怼到内伤,并没有当初从亚特兰大搬到三番时那股每周末都想出去压马路的兴奋劲儿。说来奇怪,在三番我很喜欢出去看电影看展览听音乐会,即便没有很多,但屈指可数的几个都不会错过。到了纽约好像这些东西瞬间都被贴上了“来日方长”的标签,很多时候我倒是更喜欢宅在家看看书写写代码了(咦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佛曰人的本性还是善于逃避自由的,好像很有道理。
生活上更方便了倒是真的。湾区正宗一点的中餐基本都在南湾,因为没有车也不喜欢南下,我的中国胃几乎被锤炼成了加州胃。东村大大小小地道的中餐日餐小馆子遍地都是,溜达溜达去半夜撸串这种奢侈品好像又唾手可得了。不过大概也是因为“来日方长”,我的吃货指数也比在湾区同期骤减,至少可以做到每天过HARBS而不入。
最近洗漱化妆时听一个播客讲到人有三类典型的快乐来源。第一类是受多巴胺等激素驱使的,比如晨跑完坐在路边休息,也没发生什么但就是突然会莫名地觉得生活很美好。出去浪时好山好水好风光和好吃的带来的新鲜感也算是这一类。第二类快乐是受恐惧驱动的 - 人做很多事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喜欢这件事本身,而是恐惧不做它带来的后果,比如失去了“优秀”这种人设。当这种后果的可能性被暂时消灭时,我们也觉得轻松自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难于上青天”事物的着迷,比如进了一家很难进的公司让人觉得爽可能并不是因为真喜欢那家公司本身,而只是“我做到了别人没做到的事 我好吊”。第三类是受创造力驱使的,就是简单的字面意思,通过自己的创作向外界输出价值带来的快乐。
其实这也是我最近常常在shower thought的问题,搬到纽约后想得更多了。社交媒体近几年都加大了对“单身”这个词的包容度,哪哪儿都能看到“不要指望婚姻和亲密关系能拯救一个人,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能把日子过明白,没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两个人也不会快乐到哪去”这种论调。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自诩还算是个能自得其乐的人。欣赏到惊艳的文艺作品,探索一座新城市,长跑,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日子越久,浪的越多,也就越不能满足于前两类快乐了。没有长久踏实的创造力作支撑,总会时不时袭来一阵空虚感。当然我们工种也算是需要创造力,否则也不会常常沉迷工作了。然而就像投资需要多元化一样,创造力的多元化也会增强快乐的弹性吧。离开三番前跑团的妹子们还说起来,认识很多人常年在外面浪,照骗打卡满天飞,可是当你跟他深入交流起来时就发现这些外在的体验并没有被他向内消化过,所以导致这个人即便见过了再多所谓的“世面”,本质依然是浮夸而脆弱的,他的快乐也是。本性难移,我大概近几年都不会厌倦大都市的urban energy,然而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些能量更多地向内吸收转化,再以属于自己的方式输出给这个世界,有更多这样具有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